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推进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青海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协同推进,突出思想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以体系化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党员教育内容零散、施教不准、保障薄弱、机制不畅等问题,探索开展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的“青海模式”。

 

破解党员教育系统性不强问题

 

优化内容设置

 

>>>编制开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育大纲;编制党员日常教育实施规范、党支部书记和党员教育培训大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百年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执着和坚定。”“我们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举措,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在青海省第6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学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提升系统性是优化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青海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的首课、主课和必修课,“2019年以来,我们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编制开发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育大纲,作为每期培训班必学内容,制定实施规范、明确学习方法和效果评估标准,让学员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学习。”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广斌说。

 

结合党员教育工作特点,省委组织部编制了党员日常教育实施规范、党支部书记和党员教育培训大纲,在培训目标、学时要求、内容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构建起日常教育和集中轮训内容框架,为党员教育提供基本遵循。积极挖掘党员教育资源,开发了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5堂《初心与使命》系列精品党课,成为党员集中培训必修课,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鲜活具体、入脑入心,形成了日常教育有规范指导、集中培训有特色课程的工作格局。

 

“现在的集中‘充电’,课程内容充实、贴合工作,既有面对面的讲授,又有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让我们学有方向、体会更深了。”近日,参加“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后,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对集中培训有了新的体会。

 

聚焦中心工作设置教学内容,能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的实践性。青海积极组织“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善抓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专题研讨,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我是党员我光荣,我为党旗添光彩”“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党员岗位建功立业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锻炼,激励党员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破解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问题

 

完善分类培训

 

>>>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

 

“真没想到,40多岁了还可以上大学,我一定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回报党对我的培养和关心。”去年以来,海东市开设首批“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大专班,台子乡塘巴村党支部书记段应财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面对各类党员的不同需求,青海坚持因需施教、因类施教、因时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

 

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青海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分批对全省4149个行政村和515个社区符合报读条件的“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提升和素质培养。截至目前,报读大专班和中职班的村(社区)干部有3483名,占全省村(社区)干部总数的13.3%,切实提升了村(社区)干部履职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

 

玉树州依托玉树基层干部学院,为126名村(社区)干部提供学历提升教育,让他们在学习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中,提升服务牧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去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125名受过学历素质再提升教育的村干部连选连任,有的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玉树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薛亚军说。

 

聚焦不同党员的教育培训需求,青海注重因类施教,2019年,省委组织部提出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以两个工程为抓手,全省各地各单位开展大规模党员分类培训,针对村党组织“带头人”、流动党员、少数民族党员等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共举办培训班4495期,累计培训各类党员39.56万余人次。

 

各地注重因时施教,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机,开展以县、乡为实施主体的基层党员集中轮训。海东市、果洛州、海南州等地针对农村党员季节性外出务工、牧区党员流动性转场放牧等特点,组织实施“农牧民党员冬春训工程”,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党员培训集中难、调训难等问题。

 

破解一线党员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推动资源下沉

 

>>>上线“青海党建”系列新媒体平台;阵地、师资、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省内大循环大使用

 

今年1月,青海省委组织部制作的《党课开讲啦——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在“青海党建”微信公众号推出,3名青年讲述人将“两弹一星”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推出不到5分钟,视频点击量就达到2.3万。

 

为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青海启动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以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为主体的“青海党建”系列新媒体平台顺利上线运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完成改版升级,建设永不“下课”的学习课堂,全省上下逐步形成单项培训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线下教育培训与线上线下学习交流相结合的生动局面。“平台上内容很多,既有政治理论又有实用技术,对我们学习很有帮助。”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

 

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青海实现阵地、师资、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省内大循环大使用,匹配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党员教育培训阵地体系。成立青海社区干部学院、省农村干部学院、玉树州基层干部学院3所省级基层党员干部学院,同步开展“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建设。秉持共享共用的理念,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具有一定建设规模、功能较为齐全的党支部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纪念馆等适合开展组织生活的场所,建立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4个省级示范基地、101个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8个市州重点培训基地、43个区县重点基地和306个乡镇教学点,形成了省级有示范、市州有重点、区县有主体、乡镇有落点的内外互补、上下贯通的党员教育基地集群,确保每名党员都能在家门口接受“普惠制”的教育。

 

黄南州将州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通过沉浸式教育体验、VR教育体验、红色影片展播以及“菜单式”组织生活,开展个性化教育培训,累计接待全省基层党组织2500余个,党员干部8000余名,发挥了服务党员日常教育和集中培训主阵地作用。

 

近日,西宁市组织百名“党课讲师团”,走进庭院,来到田间地头,围绕“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主题,为党员讲述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新成就,党课贴近基层,赢得了党员的普遍点赞。“讲师团把政策新风送到党员群众家门口,让基层党员也能第一时间跟上学习的步伐。”西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破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青海推动全省党员教育“高原先锋师资库”建设,从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校教师等中选聘师资,建立省级120名、市州级478名、区县级1084名的开放式党员教育师资库,出台师资库管理办法,推动优秀师资向一线下沉、向基层倾斜。

 

破解党员教育协调联动不足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

 

>>>把党员教育工作纳入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省委组织部牵头,会同17家单位形成协同配合工作机制

 

从理顺体制机制破题,青海着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压实主体责任,把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每年开展《条例》《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摸排党员集中培训完成情况,检查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基础保障等落实情况,确保党员教育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去年,我们对各级党组织落实党员教育工作成效进行了抽评,对4个地区中,存在党员集中轮训质量不够高,精准培训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压实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的工作责任。”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城说。

 

健全工作机制,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等17家单位,制定出台《青海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协同配合工作机制。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业务处室统筹基层党建轮训任务,推动全省党员集中轮训计划“集中上报、统一出口”。以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课题研究为契机,建立常态化研究和实践推进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梳理总结近些年来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实践,制定党课教育、特殊时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等规范化文件,解决党员教育不规范的问题;编制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工作指导手册,出台农牧民党员定期培训计划,制定“青海党建”系列平台信息发布管理规范,解决宏观指导不足的问题,构建了基本满足党员教育制度建设需求的制度框架。

 

“以前培训‘一锅煮’,管理‘一把尺’,习惯于一个标准,现在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实施规范,我们能根据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分领域、分群体开展培训,这对提高机关党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省直机关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贺松说。